【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】高新区(新市区):以“有温度的教育”点亮未来 高质量发展答卷暖意盎然
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。回望七十载风雨兼程,高新区(新市区)锚定发展目标,聚焦科技和产业双向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,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,持续深耕临空经济、生物医药、数字经济等特色优势产业,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,发展动能越来越充沛、城区面貌越来越靓丽、民生福祉越来越有质感。为此,高新区(新市区)开设“辉煌70年 奋进新征程”栏目,全面展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,奏响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的新时代之音。
清晨的阳光洒进窗明几净的教室,琅琅书声奏响校园最动人的晨曲;午后课间,合唱团的悠扬歌声萦绕回廊,航模小组的 “梦想飞行器”在蓝天下划出弧线……在高新区(新市区),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个平凡日常里,它是课堂上的专注眼神,是社团里的肆意欢笑,是成长中的暖心陪伴,于无声处滋养心灵,于细微间积蓄力量。
高新区(新市区)小学生与智能四足机器人互动。
高新区(新市区)一年级学生课间练习轮滑。
教育是国之大计、党之大计,关乎民族未来,连接万家幸福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”高新区(新市区)秉持这一理念,锚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,在扩优提质的道路上疾步前行:以优质资源的强力引进与落地,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;以集团化办学与“一校一品”改革,激发多元办学活力;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,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……一行行坚实的脚印,一次次关键的跨越,推动区域教育从“大区”向“强区”蝶变,“学在高新”的品牌名片愈发闪亮,绘就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图景。
“李伟老师,开学第一天您的暖心举动,让孩子悄悄许愿想做您的学生。如今梦想成真,她每天都念叨‘我们李老师’……”
这则刊登在《乌鲁木齐晚报》“老师,我想对您说”栏目上的留言,让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新校区的师生故事悄然“出圈”。故事背后,是高新区(新市区)对优质教育资源强劲的“磁吸效应”。
故事的主人公、29岁的英语教师李伟,硕士毕业后加入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新校区,扎根高新区(新市区),吸引他的正是这里对教育的高度重视、对人才的渴望与系统培养。
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新校区。
今年9月,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高新校区正式启用。漫步在崭新的校园,AI分析系统实时辅助教学,护眼灯、人体工学课桌椅等成为标配,细节之中尽显关怀。教师塔里哈提・别克达吾列提说:“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办学历史长达134年,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全国名校,新校区传承一中血脉,也融合了高新特色——更开放、更创新、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。”
事实上,这样的“名校引入”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高新区(新市区)持续推进“名校+”战略,成功引进北京育英学校、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。短短两年内,就有3所高中迈入自治区一批次高中序列,取得历史性突破。如今,辖区内有9所自治区属、市属、区属优质一批次高中,占全市三分之一,56所中小学校、数十万学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。
乌鲁木齐市第54中学。
“学校借着进入一批次的东风,将继续秉承‘一切为了师生的终身发展’的宗旨,以‘做有温度的教育’为目标,让孩子们在乌鲁木齐市第54中学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,收获知识与品格的双重成长。”乌鲁木齐市第54中学党总支副书记、校长闫宏伟的话语,透着笃定与期许。
优质教育的落地,离不开“硬实力”的支撑。2024年,高新区(新市区)新建续建中小学和幼儿园8所,新增优质学位6600余个;今年,8个教育建设项目同步推进,涵盖小学、初中、高中,既有新增学位的校舍建设,也有增加体育和艺术场地的多功能建筑。
在乌鲁木齐市第9中学画室,学生们在练习美术。
乌鲁木齐市第9中学排球队参加排球赛,队员相互鼓劲加油。
乌鲁木齐市第9中学党总支书记冯金莲说:“我们的新建校门已经投入使用,7000平方米的艺术楼预计12月份竣工,将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艺术教育环境,让孩子们的特长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。”
“为了三个孩子能享优质教育,我们专门搬到了这里居住。”家住新京花苑小区居民张梦岚的选择颇具代表性,“这里教育体系完整,社团课程鲜活,育人氛围浓厚,孩子成长得更快乐。” 优质、完善、有活力的教育生态,正成为高新区(新市区)“吸引人、留住人”的核心软实力。
教育的优质,不仅体现在资源的引入,更见于体系的创新与生态的繁荣。
高新区(新市区)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,重组优化8个教育集团布局,实现区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全覆盖。通过“一长多校”“六个一体化”、教学“八同步”等机制,推动优质资源如活水般流动,从“一枝独秀”引向“满园春色”。
金秋九月,各中小学迎来秋季开学,乌鲁木齐市第139中学迎来了新变化。今年6月,承担着地窝堡乡北城友爱小区、安宁渠镇保昌堡村等区域义务教育任务的乌鲁木齐市第139中学,正式加入乌鲁木齐市第15中学教育集团。
乌鲁木齐市第139中学副校长龚渝庭说:“在三年内,我们将派出30余名中学教师到市15中集团校总校进行轮岗交流培训,同时也邀请市15中优质教师资源入驻我校,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指导。”
乌鲁木齐市第135中学。
“6年时间,学校加速成长。去年加入市一中教育集团,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宽、越来越顺了。”乌鲁木齐市第135中学依托名校资源,探索“航空特色+”培养体系,填补了全疆飞行员后备人才培养的空白,还相继获评“国防教育示范校”“足球特色校”“2025年自治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”等荣誉。
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“贴牌”,而是深刻的基因重组与能量激活。他们的成长,也是高新教育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。走进高新校园,更能感受到“一校一品”的鲜活个性:乌鲁木齐市第79小学的啦啦操跳出全国冠军风采,乌鲁木齐市36小学的合唱团传唱民族之声斩获全国银星奖,乌鲁木齐市第83中学将中药香带进校园,乌鲁木齐市第9中学以美育画笔滋养心灵……如今,高新区(新市区)7个国家级、4个自治区级、19个市级特色校,涵盖音、体、美、科、劳等多个领域,书法、冰雪、戏曲等特色品牌百花齐放,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。
作为首批“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”,协作机器人、航模、3D打印丝绸之路等场景更是常态,优质科学普及、多元科技扬长、精准科创三位一体的模式,为孩子们打开了通往未来的无限可能。
“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希望你们继续坚守教育初心,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,用心用情呵护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……”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回信中对教师队伍提出殷切期望。
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。高新区(新市区)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核心位置,坚持“内育”与“外引”双轮驱动,筑牢教育“人才基石”。
高新区(新市区)举办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。
高新区(新市区)举办“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,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”教师节庆祝活动,师生精心打造文艺展演。
平台高则贤才聚。高新区(新市区)与北京人大附中昌平学校、天津南开中学等22所国内名校达成深度合作,成立北京育英学校教育专家顾问团、于会祥名校长工作室和10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,邀请西安市教育局、北京凯文学校等专家团队把脉问诊,构建“线上研修拓视野、线下跟岗强实践”的双线融合培养体系,系统性地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。银龄讲学专家注入“教育家力量”“高新教育引航人”、名师工作室形成骨干教师梯队。
如今,高新区(新市区)拥有自治区“天山英才”6名,市级以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6名,市级“红山教育领航人”81名,区级“高新教育引航人”831名、区级名师工作室37个,覆盖班主任、家庭教育及27个中小学学科,教师队伍实现“量质齐升”。
“从教十八年,我从一名青涩的师范生成长为市级骨干教师,是高新区(新市区)的平台成就了我。”自治区特级教师、乌鲁木齐市第62小学数学教师陆学芹的感慨,道出许多教师的心声。“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为我们搭建与名师交流学习的平台,在这里,我们有方向、有榜样、有路径,不断追求教学的精进与突破。”乌鲁木齐市第47中学语文教师何嫚的话,印证着师资培养体系的实效。
从校园一桌一灯的改善,到区域教育规划的超前布局;从硬件设施的提质升级,到师资队伍的质效双优,高新区(新市区)的教育实践,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,用每一步踏实前行回应百姓期待,真正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、温暖每一个家庭。
正如一位家长所说:“教育好不好,孩子脸上的笑、眼里的光,会给你答案。”
潮平岸阔风正劲,扬帆奋进正当时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,高新区(新市区)“有温度的教育”正以昂扬之姿,照亮万千孩子的成长之路,驶向更广阔的未来。
来源:文/图 高新区(新市区)融媒体中心 于秀
编辑:姬婷婷
排版:伍淑晶
审核:于国伟
用户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