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群导航
|
加入收藏
|
设为首页
|
手机版

乌鲁木齐国家高新区(新市区)

政府信息公开

全文检索

【走进乡村看振兴】“辣”么红火!高新区(新市区)安宁渠镇西村百亩辣椒喜丰收 特色产业“金钥匙”打开强村富民路

来源:天山火炬 发布时间:2025-10-15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十月的乌鲁木齐,秋阳正好。高新区(新市区)安宁渠镇西村的百亩辣椒基地里,红彤彤的线椒缀满枝头,在风里晃出亮眼的红,一行行、一片片铺展成实打实的“致富画卷”。采收人员配合农机穿梭田间,摘椒、装袋、运输一气呵成,田间地头满是丰收的热闹与喜悦。

IMG_256 

高新区(新市区)安宁渠镇西村百亩辣椒喜获丰收,大型收割机正在采收线椒。

IMG_257 

IMG_258 

高新区(新市区)安宁渠镇西村百亩辣椒基地里,一行行、一片片红彤彤的线椒铺展成实打实的“致富画卷”。

“轰隆隆……”3 台大型收割机沿着田垄匀速前行,“铁臂”扫过之处,一行行线椒被整齐采收、归集,彻底改变了往年“人弯腰、手摘椒”的人工密集劳作模式。“以前收辣椒全靠人,又费时间又耗力气,成本还高。现在机器一上,百亩线椒几天就能收完,成本直接省了近一半!”收割机驾驶员擦着额头的汗,笑着比出“减半”的手势。机械化不仅让采收效率翻了番,还精准卡住了线椒“鲜采鲜运”的最佳窗口期,为后续加工保住了好品质。

IMG_259 

基地椒农展示丰收的线椒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

IMG_260 

红彤彤的线椒缀满枝头,晃出亮眼的红。

“今年光照充足,雨水适中,结出的线椒果实饱满、色泽鲜亮,产量和品质都比去年好!”基地椒农杨成勇正把刚采收的线椒往货车上装,满手的红泥挡不住他眼里的光亮。他指着车厢里的“红火”解释:“这些鲜椒马上拉去吐鲁番晾晒,那边干燥的气候能锁住椒香,让鲜椒顺利‘蜕变’成干椒,卖价更高!”

杨成勇的“生意经”,正是西村辣椒产业从“种得好”向“卖得好”转型的生动缩影。如今,西村探索出“产地鲜收+异地精加工”的发展路径:鲜椒先在基地分拣去杂,再运到吐鲁番做晾晒、切段加工,不仅拉长了产业链,还让每斤辣椒的附加值提高了不少,为后续销售筑牢基础,让小小的线椒释放出更大经济价值。

经实地测产,此次丰收的100余亩线椒,平均亩产达600公斤。按当前市场行情估算,仅此一项就能为种植户带来可观收益,成了村民实打实的“增收红火产业”。

IMG_261 

IMG_262 

IMG_263 

椒农们把刚采收的线椒往货车上装。

火红的辣椒映照着红火的日子,火红的辣椒产业更带活了村民的就业。在采收旺季,基地每天能吸纳80余名村民参与采摘、分拣等工作,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。“这几天天天来摘辣椒,一天能挣200元,既能顾着家里的老人孩子,又能多份收入,心里踏实!”正在分拣辣椒的村民杨花萍,手里的活儿没停,嘴角却一直扬着。

近年来,西村一直锚定“菜篮子”工程做文章:顺着本地水土条件调整种植结构,持续扩大番茄、葵花、辣椒等特色作物的种植面积;还请来农技员教村民选良种、学管护,联系收购商打通销售渠道,一步步把“小种植”做成了“富民大产业”。

“接下来我们还要整合零散土地,紧盯市场需求,优化产业结构。”西村村委会主任马希文说,要让“菜篮子”变成“金篮子”,让特色农业牵着乡村振兴走,让更多村民的日子跟着辣椒一起“红”起来。

 

来源:文/图 安宁渠镇西村 雷晓丹

编辑:于秀

排版:伍淑晶

审核:于国伟

【打印正文】
分享到:
【字体: 
×

用户登录